您好,欢迎来到毛织网! | 免费注册
毛织网
全国服务热线:
毛织网公众号
毛织网公众号
关注公众号 了解最新动态
毛织网小程序
毛织网小程序
了解最新动态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>行业资讯>>毛织常识>大朗巷头:“中国毛织第一村”

大朗巷头:“中国毛织第一村”

文章来源:大朗网编辑:编辑部 发布时间:2015-08-23 15:41 浏览:10428
摘要:在巷头“毛织大道”一带,毛织店铺遍地皆是,不产一根羊毛的大朗巷头,究竟是怎样演变成一座“毛织王国”的呢?在巷头社区宣传委员陈金华、巷头老干部明叔的指引下,记者走进了巷头“旧围”,在大朗毛织的发祥地溯本求源。


在巷头“毛织大道”一带,毛织店铺遍地皆是,不产一根羊毛的大朗巷头,究竟是怎样演变成一座“毛织王国”的呢?在巷头社区宣传委员陈金华、巷头老干部明叔的指引下,记者走进了巷头“旧围”,在大朗毛织的发祥地溯本求源。


走在巷头旧围,四周散布着古色古香的瓦房建筑群,置身于此让人仿佛回到了民国时代。“以前,这里叫‘新墟’,每逢农历二、五、八,全镇赶集的人都会往这里跑,非常热闹的。”明叔一边指着这条曾经川流不息的古街道,一边自豪地告诉记者。


“户户织机响”,这是巷头旧围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。从街头到街尾,哪怕是错综复杂的小巷里面,织机作业的“嘘嘘声”从未停息,萦绕在旧围的每个角落,毛织深深地融入了巷头人的生活。


行走于“户户织机响”的街道,陈金华一边走一边跟记者说起巷头毛织的来由。陈金华说,1979年,听说有一位香港人有意来东莞投资办毛织厂,时任村干部的陈晃坤和村长陈秋顺连夜赶往深圳。他们等了两天两夜,才把香港老板拉到巷头走了一圈。看到巷头的投资环境不错,这位香港老板即时签下开办拥有16台机器的毛织厂合约,由几名香港师傅手把手地教工人操作机器。不久,港资毛织厂又增加了16台手摇毛织机。



80年代中期起,脑子活络的巷头人开始“自立门户”。“那时走在路上,几乎每一家都有织机的声音。”陈金华说。巷头的毛织厂里慢慢地活跃着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,他们就如同当初的巷头人一样,学拉机、学缝盘、学打毛等。


“到了90年代,巷头的毛织厂遍地开花,普遍形成‘户户织机响’的生产格局。”明叔告诉记者,10个巷头人有8个开毛织厂,巷头社区的每个角落都是织机声,但这些所谓的毛织厂,基本上是家庭式小作坊,普遍是兄弟档、夫妻店、父子厂,规模小,且以手摇毛织机为主。


明叔回忆说,当时白天毛织市场交易热闹,晚上巷头社区也是一番“不夜天”的景象。一些做外销单的毛织商户,通常在晚上加班加点赶订单。从买毛线到编织、发货给小厂染色,这一流程忙下来已是夜幕降临时刻。为了赶在第二天早上及时发货,毛织商户们不得不让工人连夜烫衫、打包。


到1996年,巷头的个体私营毛织企业多达200多家,村里建起了毛织工业城,成为大朗镇重要的毛衣生产基地。也正是从那时开始,大朗毛织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。许多靠毛织起家的巷头人积累了雄厚的民营资本后,开始更新生产设备、扩大企业规模、拓展产品销路,从小厂发展成大厂。


如今,巷头社区已是“中国毛织第一村”,拥有毛织企业1800多家,那条远近闻名的毛织大道上,高楼林立。放眼望去,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毛织店铺、林林总总的大字招牌显得分外惹眼。巷头一位纺织老行家称,纱线针织机械羊毛衫——只要与毛织有关的配件或材料,都能在这条毛织街上买到。


在飞梭走线的30 年中,巷头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洗礼,再加上他们敏锐的眼光、敢想敢干的精神,由农户转身变成工人,由工人翻身为老板,用他们的飞针走线,编织了一条七彩的致富路。

推荐阅读

加入织信通会员
享受旺铺特权